《唐时明月》
《唐时明月》
第一章:穿越千年
苏明月是一名考古学博士,专攻唐代历史。这一日,她带领团队在陕西一处古墓发掘现场工作。墓室深处,她发现了一面刻有奇异纹路的铜镜。
"这应该是唐代宫廷用品,工艺非常精湛。"苏明月小心翼翼地拿起铜镜。
突然,铜镜发出耀眼光芒,周围空间扭曲。一阵天旋地转后,苏明月昏迷过去。
当她睁开眼睛,发现自己躺在一间陌生的木屋内,身旁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。
"姑娘,你终于醒了,在山道上昏倒,幸亏我家老汉路过将你背回来。"
苏明月环顾四周,简陋的土坯房,木质家具,油灯摇曳——这绝不是二十一世纪的景象。
"请问,现在是哪一年?"苏明月试探性地问道。
"大唐贞观十三年啊,姑娘莫不是受了惊吓,连年份都忘了?"
"贞观十三年...公元639年?"苏明月震惊不已,她竟然穿越到了大唐!
窗外传来吆喝声,苏明月踉跄走到窗前,只见街道上行人衣着古朴,女子束发高髻,男子长袍广袖,俨然一派盛唐风貌。
"我真的穿越了..."苏明月喃喃自语,既惊恐又兴奋。作为唐史专家,她对这个时代了如指掌,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亲身经历。
老妇人递来一碗热汤:"姑娘,先喝点汤暖暖身子。你叫什么名字,家住何处?"
苏明月接过碗,思索片刻:"我叫苏明月,家乡...很远,现在无处可去。"
"可怜的孩子,那就先住下吧。我家开着一间小绸缎铺,你若愿意,可帮忙做些活计。"
苏明月感激点头。穿越千年,她必须先立足于这个陌生的世界,再寻找回去的方法。
窗外,长安城的暮色渐深,一轮明月悄然升起,恰如她的名字,照亮这段未知的旅程。
第二章:初识长安
贞观年间的长安城,气势恢宏,繁华胜景。苏明月在老妇人家住下后,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。老妇人姓张,与丈夫张老汉育有一子一女,都已成家。
"苏姑娘,今日能否帮忙去东市采买些丝线?"张婆婆递给苏明月一个竹篮和铜钱。
"好的,婆婆。"苏明月欣然应允。
走在长安街头,苏明月内心激动不已。曾经只存在于史书记载中的盛唐长安,如今真实地展现在眼前。宽阔的街道,整齐的坊市,熙熙攘攘的人群,一切都散发着大唐的繁盛气息。
东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。各色商铺鳞次栉比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苏明月看到了来自西域的胡商,南洋的蕃客,以及各地的商贩,真正印证了"万国衣冠拜冕旒"的盛况。
正当苏明月挑选丝线时,一阵骚动引起她的注意。一队官兵押解着几名犯人经过,围观百姓指指点点。
"那是谁?"苏明月向旁边的小贩问道。
"是太子李承乾的幕僚魏博,据说私通外敌,被告发了。"小贩压低声音道,"这些日子,朝廷查得紧啊。"
苏明月心中一震。作为唐史专家,她知道李承乾将在几年后谋反失败,而这可能是前兆。历史的车轮正在她眼前转动。
采买完毕,返回途中,苏明月不慎被一匹受惊的马撞倒。眼看马蹄就要踏下,一位锦袍男子飞身将她拉开。
"姑娘没事吧?"男子声音温润如玉。
苏明月抬头,只见一位俊朗非凡的青年,眉目如画,气度不凡。
"多谢公子相救。"苏明月行礼道谢。
"不必多礼。长安城内车马喧嚣,姑娘行走需小心。"青年微微一笑,翻身上马离去。
回到绸缎铺,苏明月仍心有余悸。张婆婆看她脸色不佳,关切询问。
"没事,只是在东市见识了长安的繁华,有些震撼。"苏明月没提被马撞的事。
夜晚,躺在床上,苏明月思绪万千。那位相救的青年,举手投足间透露的气质,绝非寻常人家子弟。而朝中已有李承乾谋反的征兆,这意味着她正处于历史的关键节点。
作为一个现代人,她该如何在这个时代生存?又该如何面对即将发生的历史事件?带着这些疑问,苏明月沉沉睡去。
第三章:机缘巧合
在张家生活了一个月,苏明月已能熟练地操持绸缎铺的生意。她的知识渊博、待人和善,很快在坊间赢得了好评。
这日,一位贵妇带着侍女来到铺中。
"听闻这里新来了位能言善辩的姑娘?"贵妇打量着苏明月。
张婆婆连忙上前:"夫人慧眼,这是我家新来的苏姑娘。"
"我家小姐近日要参加宫中赏花宴,需一套新衣。听说你有独到见解,可有推荐?"贵妇问道。
苏明月心中一动,展示了几匹上好的绸缎:"若是赏花宴,我建议选用这种淡粉色缂丝,配以藕荷色纱为里,既显高贵又不失清雅。"
她又拿出一幅自己绘制的衣样:"可依此式样裁剪,前襟绣缠枝牡丹,袖口点缀小梅花,既合时令,又显风雅。"
贵妇大为惊讶:"姑娘竟还懂得绘制衣样?这设计确实别致。"
"小女曾读过些诗书,略通绘画。"苏明月谦虚道。
"有意思。"贵妇微笑,"我家小姐正缺个通晓诗书的侍女,你可愿意入府?待遇定不会亏待你。"
苏明月犹豫片刻。留在绸缎铺,生活安稳但难有出路;入府为侍,虽有风险,却能接触更广阔的世界。
"不知府上是..."
"我家主人乃右相魏征。"贵妇答道。
苏明月心中一震。魏征,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,以敢言直谏闻名。若能入魏府,或许能见证更多历史瞬间。
"明月愿意随夫人入府。"苏明月行礼道。
张婆婆虽不舍,却知这是难得的机会:"苏姑娘,这是你的福分啊。"
三日后,苏明月收拾简单行囊,告别了善良的张家人,踏入了魏府大门。
魏府气派非凡,亭台楼阁,花木扶疏。贵妇领着苏明月来到一处幽静院落。
"这是小姐的绣楼,你以后就住在旁边的厢房。"贵妇指引道。
不多时,一位约莫十六七岁的少女款款而来,正是魏征之女魏婉。
"父亲常说,真正的才女不在深闺,而在民间。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"魏婉笑道。
苏明月谦虚行礼:"小姐过奖了,明月只是略通皮毛。"
"听说你擅长绘制衣样,可否为我设计几套春装?过些日子要入宫赏花,我想穿得与众不同。"
"这是明月的荣幸。"
从此,苏明月正式成为魏婉的贴身侍女,开始了府中生活。她不知道,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转动,一场更大的际遇正等待着她。
第四章:府中生活
魏府作为右相府邸,常有达官显贵往来。苏明月作为魏婉的贴身侍女,虽地位不高,却因才学出众,逐渐受到重用。
这日,魏婉正在习字,苏明月在旁研墨。
"明月,你的字写得真好,比我的老师还要精妙。"魏婉赞叹道。
苏明月笑道:"小姐过奖了。明月只是从小喜欢临摹古帖。"
"那你教我吧!父亲说,女子也当有几分才学,不能只会绣花。"
于是,苏明月开始教魏婉书法、诗词和绘画。魏婉聪慧好学,进步神速,二人亦师亦友,情谊渐深。
一日,魏征召见苏明月。
"听婉儿说,你学识不凡,能言善辩。"魏征捋须道,"我观你气度不似寻常侍女,可愿说说你的来历?"
苏明月早有准备:"回大人,明月本是书香门第,家父曾任县学教谕。不幸天有不测,双亲染疫离世,家道中落,这才流落至此。"
魏征点头:"难怪有几分学者气息。既如此,你且安心在府中,照顾好婉儿。她性子单纯,需人引导。"
"明月定当尽心竭力。"
魏征又道:"明日府中设宴,招待几位朝中要员。婉儿年纪尚小,不便出面。你可代她准备一幅字画,以示敬意。"
苏明月领命而去,彻夜构思。次日,她呈上一幅《长安春意图》,画中长安城楼巍峨,市井繁华,人物栩栩如生。
宴席上,客人们纷纷赞叹此画精妙。一位白须老者尤为赞赏:"此画布局严谨,笔法老到,实乃难得的佳作。是府上哪位高人所绘?"
魏征道:"是小女侍女所绘,她颇有几分才学。"
"可否一见?"老者问道。
苏明月被唤入厅中,向众人行礼。
老者仔细打量她:"姑娘不仅丹青妙手,更有几分大家风范。老夫姓房,字玄龄,现为中书令。"
苏明月心中一震。房玄龄,唐太宗最倚重的大臣之一!她恭敬行礼:"明月见过房公。"
"朝中正缺善绘舆图之人,明日可随魏相入宫一趟。"房玄龄道。
魏征也点头应允。
回到房中,苏明月难以入眠。她本想低调生活,寻找回去的方法,却因一幅画即将踏入权力中心。历史的洪流已将她卷入,她既期待又忐忑。
窗外月光如水,照在她的案几上。苏明月取出随身携带的那面铜镜——穿越的媒介,轻轻抚摸。
"既来之,则安之。既无法回去,不如在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。"她喃喃自语,做出了决定。
第五章:入宫见驾
次日清晨,苏明月随魏征入宫。长安城的皇宫——大明宫,气势恢宏,金碧辉煌,远比她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更加壮观。
"明月,待会见了陛下,切记不可抬头直视,回答问题务必简洁。"魏征叮嘱道。
苏明月点头应是,心中却是波澜起伏。她即将面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,一位她研究多年的伟大帝王。
经过层层宫门,他们来到太极殿。殿内文武百官肃立,气氛庄严。殿上端坐着一位威严男子,正是大唐皇帝李世民。
"臣魏征参见陛下。"魏征行礼。
"爱卿免礼。"李世民目光落在苏明月身上,"这位就是房卿所说的丹青妙手?"
"回陛下,此女名苏明月,确有几分绘画天赋。"
李世民示意苏明月上前:"听说你善绘舆图?"
苏明月跪拜行礼:"回陛下,明月略通绘画之道。"
"朕近日计划修建新的水利工程,需有人绘制详细舆图。你可有把握?"
苏明月心中一动。作为考古学家,她对唐代地理、水文了如指掌,这正是发挥专长的机会。
"明月愿尽绵薄之力,为陛下效劳。"
李世民满意点头:"好,即日起你便在文思院任职,专责绘制舆图。"
魏征有些意外:"陛下,此女毕竟是女流,恐怕..."
"才用不分男女。"李世民挥手道,"朕意已决。"
就这样,苏明月成为大唐少有的女性官员,在文思院任职。虽然品级不高,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。
离开太极殿,魏征语重心长地说:"明月,你得到了陛下赏识,是福也是祸。宫中水深,务必谨言慎行。"
"多谢大人提点,明月谨记于心。"
回到魏府,魏婉又惊又喜:"明月,你真厉害!能得到陛下赏识,是多大的荣耀啊!"
苏明月微笑:"这意味着我们要分开一段时间了。"
"没关系,我会常去文思院看你。"魏婉拉着她的手,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。
当晚,苏明月整理行装,准备次日入住文思院。她的铜镜、现代知识和历史见解,将成为她在这个时代立足的资本。
窗外,长安城的灯火如繁星点点。苏明月望着这座她曾在书本中研读千遍的古都,心中既有使命感,也有一丝迷茫。
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回到现代,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会经历什么。但有一点她很确定:既然命运将她带到这里,她就要活出一番精彩。
第六章:文思院
文思院位于皇城东北角,是大唐负责文书、图画、礼仪等事务的机构。苏明月作为新任绘图师,被安排了一间独立的小院。
院中,一位中年男子正等候多时:"在下李俊,是文思院的主事。陛下吩咐,由我协助苏小姐绘制水利舆图。"
苏明月行礼:"多谢李大人。不知陛下计划修建何种水利工程?"
"是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。去年关中大旱,陛下忧心百姓生计,欲修建新的渠道,引泾水灌溉。"
苏明月心中一动。她记得历史上贞观年间确实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,这应该就是其中之一。
"可有现成的舆图参考?"
李俊摇头:"只有些粗略描绘,不够详尽。陛下希望能有一份精确的舆图,标明水源、地势和村落分布。"
"明白了。我需要亲自实地考察。"
李俊有些犹豫:"苏小姐是女子,长途跋涉恐怕..."
苏明月坚定道:"没有实地考察,如何绘制准确舆图?请李大人安排,我必须亲自前往。"
见她态度坚决,李俊只好应允:"我会向陛下请示,并安排护卫随行。"
三日后,苏明月带着绘图工具,在一队护卫陪同下,离开长安城,前往关中平原实地考察。
途中,她见识了大唐的乡村风貌。农田广袤,村落星布,与她想象中的盛唐景象有些差异。特别是一些地区,因缺水而田地荒芜,百姓生活艰难。
"若能修建好水利系统,这里将成为鱼米之乡。"苏明月对随行的李俊说。
"苏小姐有何高见?"
苏明月取出纸笔,迅速勾勒出一幅草图:"我们可以在这几处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水闸,控制水流。然后沿着这些自然地势低洼处,开凿主渠道,再分出支渠,形成网络状灌溉系统。"
李俊惊讶于她的见解:"苏小姐对水利竟如此了解?"
"略通一二罢了。"苏明月谦虚道。实际上,她在现代研究过唐代水利系统,对其原理和布局有深入了解。
一个月后,苏明月带着详尽的考察记录和草图返回长安。她日夜工作,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确的水利舆图,标注了水源、地势、村落和建议的渠道路线。
舆图呈上后,李世民大为赞赏:"此图详实精准,远超朕的预期。苏明月,你为朝廷立了大功。"
"陛下谬赞。明月只是尽己所能。"
"依此图施工,当可造福关中百姓。"李世民沉思片刻,"朕决定提升你为文思院绘图主事,专责各类工程舆图。"
这一任命在朝中引起不小震动。一个年轻女子,入宫不足两月,便升任要职,实属罕见。
回到住处,苏明月既欣喜又忧虑。她知道自己的崛起必然引来嫉妒和猜疑。但她更清楚,这只是开始。作为一个穿越者,她拥有的知识和见解,可以为这个时代带来更多改变。
窗外月光如水,苏明月抚摸着那面铜镜,轻声道:"我会用我的知识,在这个时代留下印记。"
第七章:太子之争
随着在文思院的出色表现,苏明月逐渐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。除了绘制舆图,她还被邀请参与一些宫中活动,如赏花宴、诗会等。
这日,苏明月正在整理新的水利图纸,一位宫女匆匆而来:"苏主事,太子殿下请您立即前往东宫。"
苏明月心中一凛。太子李承乾,历史上因谋反被废。如今被召见,不知是福是祸。
东宫位于皇城东侧,气派非凡。苏明月被引入内室,只见一位面容俊朗但眼神阴鸷的青年正在翻阅书籍。
"臣女苏明月参见太子殿下。"苏明月恭敬行礼。
"免礼。"李承乾放下书卷,"听闻你精通舆图绘制,本宫有一事相求。"
"殿下请讲。"
李承乾取出一幅图纸:"这是边关要塞的布局图,本宫想请你重新绘制一份,更为详尽。"
苏明月接过图纸,心中警觉。边关要塞的布局属军机要事,太子为何需要?
"殿下,此乃军机要图,臣女恐怕..."
"怎么,你连太子的命令都敢违抗?"李承乾声音骤冷。
正当苏明月为难之际,门外传来通报:"魏相到访。"
魏征大步入内,向太子行礼后,看向苏明月:"陛下召见文思院主事,讨论新的工程事宜。"
李承乾面色不悦,但不便阻拦:"既是父皇召见,你且去吧。改日再议此事。"
离开东宫,魏征低声道:"太子召你何事?"
苏明月如实相告。魏征眉头紧锁:"此事不妙。太子近日行事莫测,你须谨慎应对。"
"多谢大人提醒。"
实际上,李世民并未召见她。魏征是得知太子召见苏明月后,特意前来解围。
回到文思院,苏明月心绪不宁。作为历史学者,她知道李承乾将在贞观二十二年谋反失败,被废为庶人。而今才贞观十三年,距离那场政变还有九年。
"历史会否因我的存在而改变?"苏明月自问。
几日后,宫中举行诗会,文武百官及其家眷皆受邀参加。苏明月作为文思院主事,也在列席之中。
诗会上,太子李承乾咏诗一首,颇有才情。随后,皇子李泰(魏王)也献诗一首,辞藻华丽,引得满堂喝彩。
李世民欣慰地看着两个儿子:"承乾、泰儿皆有才学,真乃朕之幸事。"
苏明月注意到,太子李承乾看向李泰的眼神中,闪烁着嫉妒和敌意。而李泰虽面带微笑,眼中却藏着野心。
诗会结束后,苏明月被李世民留下,询问水利工程进展。汇报完毕,正欲告退,却被李泰拦住。
"苏主事才学过人,可愿到我府中一叙?"李泰笑道。
苏明月委婉拒绝:"多谢魏王厚爱,臣女公务繁忙,恐难从命。"
李泰不以为忤:"那改日再约。"
走出宫门,魏征恰好迎面而来:"明月,你卷入太子与魏王之争了。"
"大人何出此言?"
"太子与魏王皆有争储之心,而你因得陛下赏识,被视为可拉拢之人。"魏征叹息,"宫中风波将起,你须谨慎自处。"
苏明月心中了然。历史上,李承乾与李泰的争斗确实激烈,最终两人皆败,由李治(后来的唐高宗)继位。
她陷入了两难:若顺应历史,就要眼看着这场悲剧发生;若试图改变,又可能引发更大的变数。
夜深人静,苏明月望着铜镜,喃喃自语:"我该何去何从?"
第八章:危机四伏
随着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明争暗斗日益激烈,朝中气氛也越发紧张。苏明月因水利工程的成功,声名鹊起,不仅受到李世民赏识,也引来了各方势力的关注。
这日,苏明月正在文思院整理图纸,一位内侍匆匆而来:"苏主事,陛下召见。"
太极殿内,李世民面色凝重:"明月,朕有一事相询。听闻你近日常出入东宫?"
苏明月心中一惊,连忙解释:"回陛下,臣女只因太子殿下询问水利图事宜,偶尔前往东宫请示。"
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:"太子近日行事反常,你作为朝臣,当谨言慎行。"
"臣女谨记圣训。"
离开太极殿,苏明月心绪不宁。显然,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李世民的监视之下。而她,也被卷入了这场权力漩涡。
回到文思院,她发现案几上多了一封信。拆开一看,是魏婉的字迹,告知她魏征近日将被外派出使吐蕃,请她务必小心行事。
"魏相离京,我少了一个强大的靠山。"苏明月喃喃自语。
正当她思索对策时,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一位侍卫
文章评论